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_亚洲综合五月天国产av_波多野结衣初战黑人巨砲_亚洲一区二区人妖


【原創(chuàng)】《奮斗者》報第44期:“薯”不盡的鄉(xiāng)愁

來源:《奮斗者》 發(fā)布時間:2022-11-02

打印 | |   分享到:
0

說起紅薯,我們這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,都會記憶猶新,甚至一生也不會忘記。因為,我們是吃紅薯長大的。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,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。紅薯,成為那個時期的救命食物。

我的出生地衡陽縣井頭鎮(zhèn),地處大云山下,家家戶戶種紅薯,山坡上、田埂旁、小溪邊,凡是能種的地方都種上。紅薯,適應性極強,只要把薯藤剪成一節(jié)一節(jié),一段一段,扦插下去,就能生根、長葉、結(jié)薯,就像我們井頭人,可以依山而居,可以隨遇而安,可以吃苦耐勞,可以成就事業(yè)。

記得那時候,在衡陽縣三中住校的我們,學校食堂沒油水,三兩米飯,配上南瓜、冬瓜、白蘿卜,三扒兩咽,飯菜下了肚,不到一兩個時辰肚子就餓得呱呱叫。學生家長沒辦法,每周為孩子準備一袋紅薯,學校食堂蒸飯,住校學生可以每餐加一個紅薯。上完晚自習,餓了,可以來一個生紅薯,惹得同學們好生羨慕。但同桌的女生有意見,總是用異樣的目光看待旁邊的同學,因為,生紅薯吃多了,總愛放屁。據(jù)說,有男女同學心生情愫,終因這事便沒了下文,成為后來同學聚會的調(diào)侃和遺憾。

大云山下的女人都很能干。她們可以用一雙纖細的巧手,將紅薯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小吃。把紅薯放上一些日子,待淀粉轉(zhuǎn)化為糖分后蒸熟,然后切成一塊塊、一條條,整齊地擺放在竹網(wǎng)板、篾篩子上,放在冬陽下晾曬,待到微干時,用煮熟的糯米淀粉漿和自家的芝麻一沾,再晾干,便成了晶瑩剔透的紅薯干。家鄉(xiāng)人把這紅薯干叫做“牛筋薯”。也有把紅薯和老紅南瓜一起蒸熟、攪拌,搗成薯泥,然后填在一塊蒙著紗布的木板模子上,用刀刮出一張張、一片片的南瓜薯片子。在陽光下晾曬后,微微干,吃起來有勁道、有嚼頭,越嚼越甜、越嚼越香、越嚼越有味。

牛筋薯、南瓜薯片子,是家鄉(xiāng)過年過節(jié)時招待客人的佳品,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。

紅薯多了,吃不完,老鄉(xiāng)們就在自家的后山或房前屋后,挖一個地窖,將紅薯收藏起來,待到來年開春、青黃不接的時候吃。老鄉(xiāng)們精打細算,該儲藏多少就儲藏多少。剩下的,除制作牛筋薯、南瓜薯片子等小吃外,就將紅薯打成淀粉。

打紅薯粉的過程很艱辛,要過濾,要一次又一次漂水去渣。紅薯淀粉出來了,可以煎成紅薯粉粑子,當?shù)厝私小盎怍巫印?,配上蔥花油鹽,既可當飯,又可當菜。有人還把紅薯淀粉“淌”成“荷折”,曬干后,可收藏。當家里來了貴客,便可做出一碗“荷折”條煮魚頭的家常土菜。如今,我們家鄉(xiāng)的“荷折”煮魚頭成了城里人吃不厭的早餐。

當然,最出名、最暢銷的還是薯粉條。冬日里,村里的男人閑不住,看到傍晚刮起了“霜風子”,知道當晚一定是個白霜天,會有一場“扯構(gòu)霜”,便吆喝著女人,一邊生火燒水,一邊在自家的禾場上、階檐下立起丫馬杈,橫架著一根根竹竿,或長或短,或高或矮,就像戰(zhàn)場上排兵布陣。男人喊來左右鄰居來幫忙,把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次漂洗,無數(shù)個冬陽曬干的紅薯粉用一個大木盆裝著,加上清水,揉成一個一個的粉團子,再將粉團子放在一塊打了若干個孔的木瓢里。男人左手執(zhí)瓢,右手執(zhí)拳,用力擊打粉團,一根根紅薯粉從木瓢的小孔里流到燒得熱氣騰騰的一大鍋沸水里。

經(jīng)過沸水一燙,生粉條成了熟粉條,然后,前來幫忙的左鄰右舍,便將沸水里粉條撈出來,又用冷水一漂,再一束一束地掛到早已準備好的竹竿上。經(jīng)過大半夜的勞作,竹竿上全部掛滿了紅薯粉條,已是雞叫三更,這時才灶膛熄火,收場睡覺。

竹竿上的紅薯粉條經(jīng)過一場凍霜,全部結(jié)成了冰凌。白霜越厚越好,凍霜越凍越好。因為白霜之后便是一個冬日暖陽。待到次日冬陽高照,冰凝的紅薯粉條便解了凍,成為一根根通亮圓潤的粉條了,再晾曬干。

純生態(tài)的紅薯,純手工的粉條,經(jīng)過柴火的考驗、霜凍的洗禮、冬陽的照曬、北風的吹拂,便成就了薯粉條的味道,有柔有軟,有勁道,更有井頭人家的煙火味。

做“荷折”或薯粉條煮魚頭,成了村里女人的廚藝;做薯粉條,便成了村里男人的驕傲。如今,做薯粉條的傳統(tǒng)手藝逐漸被現(xiàn)代工藝所代替,但薯粉條早已成了家鄉(xiāng)的地理標志,成為父母對晚輩一種愛的象征與寄托。逢年過節(jié),異鄉(xiāng)兒女回家離別時,父母總要準備好一捆薯粉條,或幾袋牛筋薯,讓他們帶上。薯粉條,便成了家鄉(xiāng)游子們的鄉(xiāng)愁與記憶。

鄉(xiāng)村人家,依然在似水流年里悠緩而過,只是如今的家鄉(xiāng),難見曾經(jīng)的裊裊炊煙,一座座空著的老舊屋場,在涼薄的秋冬里寂寞。那一彎舊時的明月,再也喚不醒如煙的過往;那云中路過的鴻雁,也不曾帶回遠方的錦書,只有那家鄉(xiāng)的紅薯粉條,成為了游子們心中無盡的思念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